超大型展览会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3-10-05 来源: 环球塑化网 专题: 参展指南 打印

环球塑化网www.PVC123.com讯:

  展会规模是一个国家从会展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显示出会展业市场的特征由粗放型的数量级增长转向以大规模的高质量展览会为主导,并引领市场走向正规化和国际化。当前全球会展市场上,专业性展览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研究当前国内外超大型展会的变革和发展态势,可以发现超大型展会有回归专业化内涵的显著趋势,主要有以下几大变化。

  1、专题展划分

  展会规模扩大的常见方式之一是在原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相关产业链和新兴行业领域的专题展。同时,重新划分母展的展览范围,将某些相关行业领域展出规模增长明显的部分设为新的专题展,由此,超大型展会的展览范围就由一系列专题展构成。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演变充分显示了这一趋势。该展在已有的自动化展、物流展、仪器仪表展、机器人展、铸件展等10个专业展基础上,又将数次变革的电力传动专题(E-Motive)进行了整合,于2010年改名为“传动技术展” (MobilTec),集中展示包括传统的动力传动和混合型驱动系统、传动动力存储装置及替代燃料等最新技术;“风能展”今年首次独立亮相汉诺威工博会,是原有的“能源展”和“电厂技术展”两大旗舰展会的有效结合。目前,汉诺威工博会的展览范围已涵盖了13个专题旗舰展。

  由大而全的展览范围划分成专业相对集中的专题展在我国大型的行业专业展中已有探索和实践,一些大型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变革可借鉴此发展模式。

  2、展期拆分

  这一发展模式就是,按展览范围的大类将整个展会拆分成不同展期逐次举办,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场馆等硬件设施、接待管理和客商分流等方面的矛盾。我国的广交会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2002年的第91届开始分两期举办,实现了长期困扰的展馆面积瓶颈的突破。自2008年第104届起广交会拆分为三期举办,展期缩短为5天,专业展区从34个细化为50个,其中27个展区展览面积超过了2万平方米。此举既保持了广交会的综合性特色和优势,又符合国际展览业的发展趋势,提升了广交会的专业化水平。展会规模的适度扩大,使更多的企业获得参展机会。

  展期拆分模式虽然是在为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时产生的一种应对办法,但无疑为今后我国超大型展会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意义的解决方案,有利于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3、专题展独立举办

  在与上下游产业接续的过程中,一些专题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展会,当其自身达到了可观的规模后,便可独立成展。这样既为母展释放出更多的场馆,又可再次成为一个新的展会,并重新整合其相关产业链。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独特的“法兰克福定理”(Frankfurt Principle)系统地展示了专题展如何从门类繁多的超大型展会中独立出来以及产生新的专业展的过程。

  创建于1150年的法兰克福春秋两季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和“Tendence”)是该公司所有展览项目的始祖。从1959年起至2003年,分别从该博览会中独立产生了面料展(Interstoff)、卫浴展(ISH)、家用纺织品展(Heimtextil)、汽车配件展(Automechanika)、乐器展 (Musikmess)等。2003年又将礼品及办公用品博览会(Premiere)分为纸质办公用品展(PW)、圣诞礼品展(CW)和美容展(BW)独立举办。2004年美容展又启用新名“美容周”(Beauty Week),再细分形成了美容展(Beautyworld)、化妆品展(Cosmetica)、国际保健展(Lifetime)、个人时尚用品展 (Passione)等四个专题展系列。所有这些展会都成为了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旗下的国际品牌专业展。

  某类专题展的快速成长与该行业领域的新增长点是密不可分的。我国是全球新兴的工业领域和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地区之一,已经具备了形成大展的可能性,会展公司应该密切关注专题领域的新动向,抓住机遇,创造出新的展览项目。

  4、伙伴国合作

  近些年在德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叫“伙伴国”(partner country)或“伙伴区域”(partner region),即每一届展举办时都选定世界上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主要合作伙伴,以国家或地区的名义组织展团或贸易洽谈团参加该展,并展开政府层面的经贸交流活动和高层论坛。以德国慕尼黑的工程机械展(BAUMA)为例,自2001年起组织了拉丁美洲、独联体、阿拉伯半岛作为重点地区代表团分别到展采购并开展多种渠道的政府和行业交流活动,2010年展已确定为印度作为展会伙伴国。此合作模式使伙伴区域的观展人数成倍增加,2007年展的伙伴区域阿拉伯半岛的观众人数猛增至至2,000人之多(2004年为962人)。

  汉诺威展览公司早在90年代开始尝试将大型品牌展会作为国家级经贸合作的平台,近几年这一创举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从2005年起汉诺威工博会分别邀请了俄罗斯、印度、土耳其、日本和韩国作为每一届展会的“伙伴国”组团参展,将行业间的商务活动升格到了政府间的经贸交流层面。每一届的伙伴国不仅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和设备,还带去了本国丰富的文化交流项目,高层政府官员频繁出席各种场合的活动,加深了两国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该展2010年的伙伴国意大利将组织数百家公司展示具有本国特色的工业设备和技术。

  这类合作模式拓展了超大型展会的功能,提升了国家间经贸技术交流的合作领域,同时拓宽了国际展商和专业观众的参会范围,对我国的超大型展会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5、展会品牌移植

  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展览巨头向世界新兴会展地区发展的普遍方式就是“展会品牌输出”。这一海外战略优势在于确立的品牌地位、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目前我国会展市场中,通过移植、并购、合作办展等方式,德、英、美、法、意等国的诸多品牌展已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此外,在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国家也都能看到这些会展业巨头的身影。以德国组展商为例,有40多家机构在海外设立业务机构或举办展览会,2007年共举办海外展览222个,尤以亚洲地区为主要市场,展览总数达108个,占48.5%,欧洲以东欧国家为主举办展览57个,占25.5%,另在北美、拉美及中东等地区也有50多个展会。

  我国现阶段也开始出现一些走出国门,到潜在市场举办的品牌展,这说明国内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组展机构已经着眼于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通过“借船出海”和独立组团形式尝试走出国际办展的第一步,已在海外办展项目有,上海华交会2007年移师日本,义乌小商品城展览有限公司2008年以集体展团形式参与德国汉堡家居消费品采购博览会的举办,今年6月又加盟香港环球资源公司携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在迪拜亮相等。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展览业巨头输出的并不仅仅是展览项目。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专门建立了“德国海外办展质量体系”(GTQ),组展商必须拥有自主品牌并负责实现办展理念,制定预算及掌控国际营销工作,才能使用GTQ标志,以此维持输出的展会具备国内领先展会的质量水平,保证展商获得满意的参展效果。因此德国展览公司在对国际宏观市场做了充分的战略布局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进入目标地区,他们首先移植的是先进的展会管理模式和品牌形象。德国品牌展移植的基本目的是:从欧洲以外地区获得更快速的增长,展示他们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全球化的专业水准,以及为本国领先的展览会招徕新展商和观众。

  我国展览企业应在以走出国门促进外销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牌展输出的观念,深刻领会国际品牌展移植的深层次涵义,在展出我国优质出口产品和技术的同时,展示我国的国际化服务理念和准则,保持品牌展输出的生命力。

  对于超大型展会发展趋势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有助于我国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会展发展理念和模式,总结国内已积累的宝贵经验,避免和缩短国外会展业发展中经历的曲折过程,为我国今后的会展业发展提供前沿性的战略思考。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环球塑化资讯 https://www.pvc123.com/news/
本文链接:https://www.pvc123.com/news/2013-10/241679.html
免责声明:本文"超大型展览会的发展趋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PVC123无关。环球塑化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769-38998777 邮箱:pvc@pvc123.com 新闻投稿 新闻投稿